1857 年貢榜王朝的國王敏東王在此修築曼德勒王城,
作為緬甸的首都 ,直到 1885 年緬甸被英國所滅亡。
這是緬甸最後一個王朝「雍笈牙王朝」的故宮,有主
城、護城河、大佛塔、藏經樓、佛善停、大皇寺、戒
壇等七項建築,其方方正正之圍牆每邊長約 二公里 ,
厚約 八公尺 ,倒影在護城河中,不論黎明或夕陽西
下,一年三季各擁風姿,盡顯皇室優雅與尊貴。
現存建築為緬甸政府依原樣仿製。在戰火中倖存的部
份皇宮裝飾物,則於宮內的博物館內展示。
皇宮內有座高33公尺 的Nan Myint Saung瞭望塔,爬上
121級木階梯,從最高點遠眺,皇宮景色一覽無遺。
曼德勒的皇宮仍保存有一條護城河,然後是一道高高的紅色城牆,進內後發覺除了皇宮的中心,其他地方已闢作民宅,仍有軍隊駐守。皇宮中的七層金塔,乃表示全宇宙的智慧都可以接收過來幫助國王統治。
曼德勒的皇朝也是緬甸最後的一個皇朝,國王名棉登,維新改革後將緬甸帶上富強的道路,其皇后將其所有承繼的皇子全部殺掉,立一位較細及懦弱的皇帝,由於錫袍王Thibaw太弱之故,一直受到其母后及皇后所控制,結果被英國人所侵佔,皇朝滅亡,逃亡到印度,最後更於印度駕崩。
皇宮入口處敏東王、皇后。
緬甸國王敏東王在其統治時期(1853-78)不遺餘力地護
持佛教 。在西元一八七一年,曾召集二四○○位僧
侶,在首都曼德勒舉行第五次三藏結集,將結集的文
字鐫刻於七二九塊的大理石上,豎立於曼德勒山麓拘
他陀塔寺中,外有四十五座佛塔圍繞。敏東王的護
持,對後來巴利文藏經的雕刻,貢獻相當卓著。
當時英軍已經攻佔了下緬甸仰光等地,雄霸緬甸中部
的敏王仍一心向佛,在首都曼德勒舉行第五次三藏結
集。
緬甸末代國王錫袍王,緬人尊稱為「僧王(phogbyi-king),錫袍王曾經出家當過僧人,據傳錫袍王讀過完整的三藏經。
於僧侶生涯中被臨時徵召入皇宮,接受王位。
出家人與世無爭,突然之間要他面對詭譎多變的世
道,歷史的沉疴與積弊,肉憂外患的國內外情勢,更
沒有治國除危的文臣武將可堪重用。一個人該如何力
挽狂瀾,隻手難以遮天,想要定國安邦卻已時不予。
當錫袍王被英軍俘虜,要押往印度加爾各答流亡之
前,曾經要求英軍讓他到曼德勒的瑪哈牟尼做最後一
次的禮佛,卻被斷然拒絕。
在緬甸君主統治的時代,緬甸人的宗教和文化是繁榮
的。瑪哈牟尼佛建於1784年,這座佛塔原來建於王宮
內,西元1880年被國王錫袍王(King Thibaw),移至現
址。
2003年是我第一次到瓦城,在瑪哈牟尼佛陀面前跪
拜之後,我全身不能動彈,導遊看我一直待在佛陀面
前,以為我又要靈動,一直催我該走了,約莫過了一
二十分鐘以後,我用雙手抱起小腿硬拉,才吃力的離
開了瑪哈牟尼寺廟。
一直到2006年我在仰光達比紐寺廟,在上師旦美帝那
裡才找到答案。當前塵歷盡,方知如是因果。結論是
人生難得,要好好修行。
錫袍王(Thibaw)的寢宮,他的臥榻。
0 意見:
張貼留言